(390kb)

 

1. 戊戌變法的“背景”\“原因”:

 

晚清政治腐敗,列強紛紛劃定勢力範圍,康有為、梁啟超等遂合力推行變法,希望國家富強,惜終告失敗。現述戊戌變法的背景\原因:

 

. 甲午戰敗教訓

甲午戰敗,證明以軍事改革為中心的洋務運動(1860),無法令中國富強,相反日本同時實行的明治維新(1868),改革比洋務運動徹底,國力驟強,率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。這給中國朝野之士極大的啟示,均欲效法日本全面變法圖強。

 

. 劃分勢力範圍

甲午戰敗後,列強交侵,在中國強租港灣,劃定勢力範圍,中國出現版瓜分的危機。當此民族危亡之秋,有識之士深感只有全面改革中國,才能圖存。

 

. 西學大量輸入

19世紀後期,西方傳教士李提摩太、林樂知等在中國積極介紹西學,而洋務運動期間,大量翻譯西書,及留學生嚴復譯《天演論》強調「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」的道理,均激化知識份子的維新思想。

. 知識份子鼓吹

甲午戰敗後,王韜、鄭觀應等就提出君主立憲等的改革。其後康有為等發動公車上書,力陳變法之利,又創辦學會(強學會、聖學會),辦報紙(時務報、中外紀聞),集會演說,力爭朝野上下認同變法維新。

. 光緒銳意圖強

光緒(德宗)親政後,目睹內憂外患日重,時思改革圖強,加上康有為多次上書,鋪陳變法利害,光緒深受感動,於是不惜與慈禧太后決裂,毅然起用康有為等維新派,推行變法。

1898年的戊戌維新只推行了103天,就因慈禧太后和守舊派的反對,以政變告終,造成光緒被囚,康、梁出走,戊戌六君子被殺的慘劇。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2. 戊戌變法的“經過”:

 

晚清政治腐敗,列強紛紛劃定勢力範圍,康有為、梁啟超等遂合力推行變法,希望國家富強,惜終告失敗。現述戊戌變法的經過:

 

. 康有為早期事跡

康有為四次赴京應試,不第,歸途上目睹上海、香港在外國人管治下的進步,又讀了不少譯書,維新思想逐漸形成。其後於廣州設立萬木草堂,收梁啟超為徒,宣傳維新和西學,對士林頗有影響力。

 

. 公車上書

1895年,康有為第五次到北京應試,獲悉馬關條約的苛刻,即號召各省舉人1300多人聯名上書,主張「拒和、遷都、變法」,尤其強調變法,史稱「公車上書」,惜未能上達光緒。

 

. 鼓吹變法

  同年,康有為考取進士,授工部主事。此後,竭力聯絡朝野士人,創辦學會(強學會、聖學會),辦報紙(時務報、中外紀聞),集會演說,積極宣傳改革,影響及於全國。

 

. 光緒召見

  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,列強瓜分中國之勢迫在眉捷,康有為第五次上書請求變法,雖又遭扣押,但內容經報章而傳遍京師。次年(1898年),光緒召見康有為,康有為再度上書,論變法需統籌全局,並進《日本變政考》、《俄大彼德變政記》,光緒深受感動,決心變法。

 

. 推行變法

1898年,德宗決心變法,擢升康有為為總理衙門章京,命梁啟超辦理譯書事務,譚嗣同、楊銳、劉光第、林旭等出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,參與新政。由1898611日至921日期間,前後103天,光緒下召五六十次,全面改革。

 

1898年的戊戌維新只推行了103天,就因慈禧太后和守舊派的反對,以政變告終,造成光緒被囚,康、梁出走,戊戌六君子被殺的慘劇。

 

1989年,歲值戊戌,故稱「戊戌變法」

維新前後僅103天,故又稱「百日維新」。

變法由康有為、梁啟超主持,又稱「康梁變法」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3.  戊戌變法的“內容”:

 

1898年,德宗決定變法維新,從611日至921日期間,光緒頒布了多項改革項目,其中重要的措施如下:

 

. 政治方面

¬ 撤銷閒散衙門,裁汰冗官;­ 廣開言路,鼓勵臣民上書議論時政。

 

.  軍事方面

¬ 裁撤腐化已久的綠營,行保甲,辦團練,實施徵兵制;­ 軍隊學習洋操洋槍,訓練新式的海陸軍;® 變通武科舉,停考弓箭騎劍,改試槍炮。

 

.  經濟方面

¬ 興築粵杭、滬寧鐵路;­ 設中國銀行、礦務鐵路總局、農工商總局,倡辦各種實業;® 獎勵新發明,實行專利制; 編制國家財政預算,公佈每年收支。

 

.  文教方面

¬ 廢除八股文,改試策論(時事);­ 籌辦京師大學堂,各地辦高、中、小學堂,兼習中西學,另設翻譯、醫學、礦務、蠶桑等專學;® 設譯書局,編譯西洋書籍; 改《時務報》為官報,鼓勵民間自由創辦報館,成立學會;° 獎勵新著作; ± 派員出國留學。

 

1898年的戊戌維新只推行了103天,就因慈禧太后和守舊派的反對,以政變告終,造成光緒被囚,康、梁出走,戊戌六君子被殺的慘劇。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4. 戊戌變法的“失敗原因”:

 

戊戌變法本擬富國強兵,可惜基於本身缺點和反對力量甚大,終在103天後夭折告終。以下簡述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:                    

 

本身的缺點

 

. 缺乏實權

軍政大權一向操縱於慈禧手中,光緒只為傀儡,既無實權,又無羽翼,新政缺乏慈禧支持,自難成功;而康有為等推行變法之輩又多是初入仕途或職位低微,在朝廷欠缺影響力。變法僅以一無權的光緒帝為靠山,終為袁世凱出賣。

 

. 缺乏經驗

光緒雖有變法圖強的抱負,可惜未能深切認識所處的政治形勢,貿然從事改革,致處處受制;康有為等人亦雖有改革熱情,但對政務全無認識,不能因應實情處事,新政流於空泛。

 

. 缺乏計劃

光緒和維新派急於求成,主張「速變」、「全變」,103天內改革項目凡200種,缺乏全盤的計劃和執行步驟,以致地方官吏無所適從,新政混亂,未能得廣泛支持,且收效甚微。

 

外來的阻力

 

. 慈禧反對

慈禧權力慾甚重,而新政的推行,有助光緒奪回實權,故慈禧不惜發動政變,粉碎新政。

 

. 滿洲人反對

維新派全是漢人,加上新政有取消滿人優待之議,這當然惹起滿洲親貴的猜疑,以為漢人想奪取滿洲江山,遂慫恿慈禧剷除維新派。

 

. 守舊大臣反對

守舊大臣如榮祿、裕祿等認為「祖宗之法不可變」,視新政為「用夷變夏」;加上新政要裁撤冗員,更觸動他們的利益,為保祿位,守舊派堅決反對新政。

 

. 科舉士人反對

新政主張廢除八股,設新式學校,令辛勤苦讀經書和範文的士人斷絕仕途,因此他們極力攻擊康、梁等維新派。

 

. 吏治敗壞

清末吏治敗壞,積重難反,部份官員或依附「后黨」,對新政召令聞而不動,或陽奉陰違,從中貪污取利。

 

戊戌變法是中國人在面臨危機深重的情況下,自覺地尋求中國現代化的努力,雖然這次嘗試失敗,但對當時和日後所產生的影響實不容忽視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5. 戊戌變法的“影響”:

 

戊戌變法是中國人在面臨危機深重的情況下,自覺地尋求中國現代化的努力,雖然這次嘗試失敗,但對當時和日後所產生的影響實不容忽視。最主要的影響有:

 

政治方面

 

. 助長革命勢力興起

新政的失敗,証明溫和的改革無望,有識之士深曉若不推翻滿清,另組政府,實無法拯救中國,於是紛紛加入孫中山的革命運動

 

. 助長立憲思想的蓬勃

康有為、梁啟超逃亡外地,繼續鼓吹新政,使憲政理論日趨成熟,不少溫和派的改革派均視之為拯救中國的途徑,遂導致清末立憲運動的出現。

 

. 招致八國聯軍之禍

洋人協助康、梁逃往外地,破壞慈禧廢光緒的陰謀,令慈禧非常切齒,這極端的仇外思想終引致義和團事件八國聯軍之役

 

. 袁世凱勢力坐大

袁世凱因告密有功,從此扶搖直上,在李鴻章死後,成為漢人中最得寵的官員,而且擁有兵力。民國初年袁世凱能夠奪取革命成果,實與此有重大的關係。

 

思想方面

 

. 啟迪民主思想

康、梁雖逃亡海外,但仍透過辦報、翻譯西書、著書立說,竭力介紹西方民主思想,大受新一批的知識份子歡迎。民智大開,民氣激揚,加入革命行列者日多,為未來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奠下基礎。

 

學術方面

 

. 文化革新

康有為為推行新政,撰寫《新學偽經考》、《孔子改制考》,其大膽疑經疑聖的思想,促進日後疑古之風的產生。而梁啟超以淺易文言文發表不少政論文章,風靡一時,令士子領悟到「我手寫我口」的重要性,導致新文化運動的產生。

 

戊戌變法推行僅三個多月,即因政變失敗,激進人士決心剷除專制政權,終在13年後爆發辛亥革命,創建中華民國。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6. 戊戌政變的“經過”:

 

1898年,德宗決定變法維新,但只推行了103天,慈禧太后發動政變,鎮壓維新派,戊戌變法失敗告終。現簡述戊戌政變的經過:

 

. 守舊派反對

光緒大力推行新政,重用康有為等人,觸及舊有朝臣的利益,朝臣就分為新舊兩派。舊派依附慈禧,極力反對變法,更從中破壞;新派支持光緒,提倡維新,兩派勢成水火。

 

. 太后欲廢光緒

慈禧廢光緒重臣翁同龢,又派心腹榮祿任直隸總督,掌握北洋軍隊,控制京津兵權,並計劃在10月,乘光緒到天津閱兵時,發動軍事政變,廢黜光緒。

 

. 袁世凱背叛

光緒得知情勢危急,用譚嗣同之議,決定起用支持新政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手中的兵力,奪取榮祿的兵權,藉此要脅慈禧。袁世凱認為光緒沒有實權,恐怕一旦失敗,自己會受牽連,遂出賣維新派,向榮祿告密。

 

. 光緒被囚

慈禧獲悉後大怒,即於1898921日發動政變,囚光緒於瀛台,由她垂簾訓政,下令逮捕維新派,譚嗣同、林旭、楊銳、楊深秀、劉光第、康廣仁六人被殺(史稱「戊戌六君子」),康有為、梁啟超分別逃亡英、日。慈禧又罷免維新官員數十人,盡撤新政,史稱「戊戌政變」。

 

 

戊戌變法本擬富國強兵,可惜軍政實權為慈禧太后和守舊大臣所把握,新政又觸動守舊派的利益,故反對力量甚大,終在103天後夭折告終。                    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7. 比較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“產生背景”:

  

英法聯軍之役後,清廷推行洋務運動;甲午戰後,復有戊戌變法。現比較兩者的發生背景:

 

 

 

洋務運動

戊戌變法

 

1. 改革思潮

中英鴉片戰爭後,中國被迫簽訂南京條約,知識分子如恭親王奕訢、魏源等紛紛倡導西學,形成一種新思潮,有助於洋務之推行。

 

同治、光緒年間,傳教士李提摩太、林樂知等極力介紹西方科技,主張中國西化;國人如嚴復等,亦從事西籍之翻譯,對維新思想之推廣影響甚大。

 

2. 戰敗啟示

英法聯軍之役後,中國所受損害更,大有識之士因見西方武器之堅銳,彼等認為非效法西方器械,不足以禦外侮,非洞悉世情,不足以言外交,曾國藩、李鴻章、張之洞等均倡言自強革新之議。

 

 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敗於小國日本手上,朝野之士始知徒恃船堅砲利,不足以禦外侮,而旦本推行明治維新效法西方軍事政制後,即轉弱為強,國人認為堪為中國之借鏡。

3. 倡導者眾

自鴉片戰爭以後,中國開放商港,列強商品紛向中國傾銷,以致農村經濟大受破壞,幼稚工業飽受摧殘,有志之士都認為非自強不可救國。

 

光緒親政後,以外患日亟,故欲變法圖強,加上康有為多次上書,光緒遂下定決心變法,任命康有為、梁啟超等推行。

 

 

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相繼失敗,激進人士則決心剷除專制政權,終於爆發了辛亥革命,推翻滿清,建立中國民國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8. 比較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推行目的:

 

英法聯軍之役後,清廷推行洋務運動;甲午戰後,復有戊戌變法。現比較兩者推行目的的異同:

 

. 相同之處

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兩次改革,均以西方為學習對象企圖藉著改革,挽救清代衰微的國運,確保清室的統治地位。

 

. 不同之處

洋務運動著重「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」,只求學習西方的「船堅炮利」,以求國富兵強,並不著重政治改革;維新運動吸取洋務運動失敗的教訓,內容則比較全面,更大力提倡政治改革。

 

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相繼失敗,激進人士決心剷除專制政權,終於爆發了辛亥革命,推翻滿清,建立中國民國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9. 比較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“內容”:

  

英法聯軍之役後,清廷推行洋務運動;甲午戰後,復有戊戌變法。現比較兩者不同的革新內容如下:

 

不同的內容

 

 

洋務運動

戊戌變法

1. 政治

只顧改善對外關係,設立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」、「南、北洋通商大臣」。

針對洋務運動的弱點,注重內政及吏治方面的改革,如撤銷閒散衙門,裁汰冗官,廣開言路。

2. 軍事

前期著重只求船堅炮利,加強軍備;後期始按洋法訓練陸軍,建立海軍。

  除加強擴充軍事外,注意全盤整頓,練新軍、行保甲、辦團練、改用槍炮。

3. 教育

只求訓練翻譯及軍事技術人才,配合軍事發展。

徹底改革學制,如廢八股,在地方上設高、中、小學堂;另又推廣學科範圍,設立專學,全面培養人才。

4.  實業

  前期只重軍事工業,後期始興辦民用工業、礦業和運輸業。

注重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,倡辦各種實業,如銀行、礦務鐵路總局、農工商總局。

 

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相繼失敗,激進人士則決心剷除專制政權,終於爆發了辛亥革命,推翻滿清,建立中國民國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10. 比較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“失敗原因”:

  

晚清末年,亡國危機深重,朝廷先後推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均告失敗,究其原因,實有異同之處,現析述如下:

 

相同的失敗原因

 

 

洋務運動

戊戌變法

1. 慈禧干預

慈禧對洋務領導人持猜防態度,每每利用保守派加以牽制洋務派。又挪用3000萬兩海軍經費興建頤和園,削弱海軍實力。

慈禧權力慾甚重,而新政的推行,有助光緒奪回實權,故慈禧不惜發動政變,粉碎新政。

 

2. 守舊派反對

朝中守舊大臣如倭仁、徐侗等昧於世情,認為西方科技是末藝,不足以救國;更視推行洋務為用夷變夏,破壞祖宗成法以亂天下,故大加阻撓。

  守舊大臣如榮祿、裕祿等認為「祖宗之法不可變」,視新政為「用夷變夏」;加上新政要裁撤冗員,更觸動他們的利益,為保祿位,守舊派堅決反對新政。

3. 下級不合作

洋務運動主持人各在所轄地區內進行改革彼此未能通力合作;又喜任用私人,致庸才充斥;加上清中葉以後貪污成風,以致洋務耗費大,收效卻微。

  清末吏治敗壞,積重難反,部份官員或依附「后黨」,對新政召令聞而不動,或陽奉陰違,從中貪污取利。且改革過急,地方官吏無所適從。

4. 領袖識見有限

  洋務領袖以為西方的富強全憑船堅炮利,故只知改革軍事,而忽略了政治、經濟、社會改革的配合,缺乏全盤計劃,結果事倍功半,地方雖有建設,中央腐敗如故。

光緒和維新派急於求成,徒知速變、全變,對變法的本源理論、政治形勢認識不足,缺乏全盤計劃和執行步驟,結果招致失敗。

 

相異的失敗原因

 

 

洋務運動

戊戌變法

1. 改革進度不同

採取緩進政策,次第建設海軍、興辦實業、派遣留學生等,但由地方督撫各自進行,進度不一,推行了三十餘年,尚未徹底。

  採急進政策,力圖速變故有的政治實況,但改革毫無基礎,自然招致失敗。

2. 改革重點不同

未有配合社會各方面一起改革,改革重點只在於軍事、武器的改進和建設上,但因經費不足,管理不善,終於失敗。

實行以政治、教育為主的全盤改革,但主持人本身政治實力不足,新政終被擁有實權的慈禧武力粉碎了。

3. 改革者地位不同

  主持人為中興名臣奕訢、曾國藩等,手握實權,慈禧和守舊大臣不得不加以敷衍。

光緒既無實權,推行者康有為等又位卑權小,人微言輕,只靠學術著作來爭取支持,自輕易為守舊派鎮壓。

4. 主要反對者不同

  反對者除部份守舊大臣外,主要為民眾,因迷信與守舊的觀念,對一切洋務運動的建設,都盲目反對。

新政雖獲新派的知識份子的支持,但因新政由漢人主持,故反對者以滿洲王公大臣為主,且新政廢除科舉,又引起科舉士子群起反對。

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相繼失敗,激進人士則決心剷除專制政權,終於爆發了辛亥革命,推翻滿清,建立中國民國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11. 比較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“影響”:

  

晚清末年,亡國危機深重,朝廷先後推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均告失敗,兩者影響有類同之處,現比較如下:

 

類同的影響

 

洋務運動

戊戌變法

1.導致戊戌變法

  

  洋務運動行之三十餘年,甲午一役,敗於日本,有識之士深知不可只著眼於船堅炮利,而應進行全面改革,故有戊戌變法的出現。

1.促成辛亥革命

  

  戊戌變法失敗後,知識份子深明清廷的腐敗,非推翻滿清不能挽救中國,故促成孫中山的辛亥革命。

2.清廷弱點盡露

 

洋務運動訓練之海軍和艦隊,在甲午一役不堪一擊;且馬關條約的簽訂,更召來列強進一步的侵略,強租港灣和劃定勢力範圍,中國幾被瓜分。

2.導致八國聯軍之役

 

  戊戌政變結束了103天的新政,慈禧痛恨洋人包庇康、梁兩人逃亡,且干預廢黜光緒,故縱容義和團排外,以圖洗雪國恥,卒導致八國聯軍之役

3.引進外國科技

 

洋務運動雖然失敗,但大量引進外國科技,培養人才及建設實業,使中國向現代化各邁進一大步。

3.革新文化思想

 

  戊戌變法後,康、梁在海外致力鼓吹新政和君主立憲,又介紹西方思想文化,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影響極大。

 

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相繼失敗,激進人士則決心剷除專制政權,終於爆發了辛亥革命,推翻滿清,建立中國民國。